初夏的傍晚,詹纯新站在中联重科位于湖南长沙的总部所在地——中联科技园里,深情凝望着门口上坡的道路,仿佛能看到第一次从这里走过的光景,还有路边的大树,如今枝繁叶茂苍翠欲滴。这是自己刚来时种下的,弹指一挥间,已经无言相伴了整整四十一个春秋。
1980年詹纯新来到这里,当时是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(以下简称建机院),那时这块地方还很偏僻甚至有些荒凉,他没想到自己此后的人生会在这里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詹纯新中学时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工程师,大学在西北工大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专业学习,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大学老师,之后调到建机院,圆了他少时的梦想。
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,市场经济的东风也吹到了建机院。1992年,在象牙塔里干了十二年工程师的詹纯新开始创业,从按部就班的研究院走向了波澜壮阔的市场经济,成为中国杰出的企业家。
很难想像,詹纯新至今仍在这个充满历史记忆的院子里奋斗。“门口这条上坡路,我走了整整四十一年。”詹纯新语气中满含眷恋,他40多年的青春岁月都与这个院子密不可分。如今中联重科正在紧锣密鼓打造智能化、数字化的中联智慧产业城,詹纯新却反复叮嘱,一定要把老办公楼留下。
伴随科研体制改革中联重科应运而生
“科技产业化,是我做企业的初心”,詹纯新笑着说,回头看可以理解为时代的产物,是中国体制改革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。
中联重科早期是建机院的院办企业。建机院可谓源远流长,隶属于原建设部(现住建部),是国家级的研究院,1956年成立初期在北京的方家胡同,1969年响应三线建设号召,建机院迁到湖南常德,1973年迁到长沙。“我算是研究院的第三代,第一代有留苏的,在上世纪20年代出生,第二代大约在上世纪40年代出生。”
历史上,建机院的研发成果支撑了中国上百家企业发展,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发源地,更为湖南工程机械的崛起,埋下了种子。
进入建机院后,詹纯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实验室做助理工程师。他从骨子里热爱技术,勤奋钻研,每年都会研究出一两项新的科技成果,一路从助理工程师做到工程师、高级工程师、教授级高工,获得过十多项专利,填补过行业技术空白,曾担任国家科委奖励办的专家评委,1993年更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。
1992年,研究院领导换届,建设部的领导找詹纯新谈话,要提拔他当分管科研的副院长。那年他37岁,成为建设部的研究院中最年轻的副院长;4年后换届,41岁的詹纯新被任命为建机院院长。
而早在1985年,国家启动科技体制改革,研究院被列入第一批改制的国家级科研院所,应用型研究院事业费要削减2/3,但允许技术实行有偿转让。研究院依靠技术转让红火了几年,但科技人员热衷于短平快项目,高难度攻关课题无人问津,研究院科研后劲不足,最终难以适应市场环境而重陷困境,靠卖图纸的模式走到尽头。危与机同时降临到新上任的詹纯新头上。
当时,国家提出要搞科工贸一体化,为建机院指出了一条新路。“我们老院长跟我一合计,决定成立公司。”詹纯新说,“当时研究院没有经费,我和7名同事就靠着借来的50万白手起家。”
踏准时代节拍前20年超速发展
公司成立之初,詹纯新与同事一起,在一间200平米的小作坊里,靠着扳手、螺丝刀、锉床等简单的工具,开始了艰难的创业。“一开始完全不知道公司将来会怎么样。”詹纯新说。
詹纯新与同事不分昼夜地进行研发试产,靠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加上勤奋与执着,很快就研制出了第一台自主品牌、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。当时,中国经济蓬勃发展,到处是工地,建筑机械供不应求,这款产品很快打开了局面,1993年即完成了500万的销售额,实现利税230万元。之后,公司进入发展快车道,1994年利润达1300万,1995年利润超过3000万,1996年利润超过5000万元。
企业超乎想象地高速发展,随之也带来了资金难题。1996年詹纯新开始有了上市融资的想法。当时各部委还能分到上市指标,詹纯新跑了很多趟北京,一遍遍跟领导讲上市融资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,讲公司蒸蒸日上的市场前景,终于在最后时刻得到了上级领导支持,1997年拿到建设部最后一个上市指标。
2000年公司正式上市,募集了6个多亿资金,在刚刚崛起的工程机械行业,已经算是一笔大钱。当时委托理财很火,有同事提议,搞实业挣钱太慢,不如去试试委托理财。詹纯新率队去深圳、北京、上海考察了一圈,最终决定踏踏实实做主业。“我当时问了自己三个问题:一是工程机械行业够不够做,二是难不难做,三是值不值得做?”结论很肯定,还是要坚持发展主业。
2002年,詹新纯提出“核裂变”战略,将几个拳头产品分立成不同的事业部。中联重科开始进入超高速发展时代,公司从刚上市时2亿多营收,到2008年营收达135亿,到2012年高峰时营收高达480亿。
詹纯新表示,这种出乎意料的发展速度,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对产品的精准定位以及优良的品质管控,工程师要下到一线市场调研,设计出真正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的产品,逐渐替代进口。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巨大的历史机遇,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,国内经济起飞,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都高歌猛进,工程机械市场空间巨大。
2008年,时值全球金融危机,拥有80年历史、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巨头意大利CIFA面临经营困境,不少同行伸出了并购橄榄枝。詹纯新也看中了CIFA的技术实力、市场渠道与管理经验,而这些正是当时中联重科在国际市场上的短板,而生产、成本、价格等方面,反而是中联的强项。詹纯新相信两家企业合并,将可以优势互补,并且进一步把中联重科做成国际品牌。最终,中联重科全资收购意大利CIFA,走出了中联重科国际化重要的一步,这是国内装备制造业在当时最大的一单收购。
尽管像所有早期的跨国合作一样,双方在文化上、经营、管理的思路上有很大不同,需要花上一定时间来磨合,但这次收购确实让中联重科收获满满。CIFA 的品牌、全球化销售网络、技术工艺和服务体系等为中联重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,赢得了新的优势,对中联重科的研发、生产、采购和销售都带来了积极影响。从技术方面看,CIFA在材料、结构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。特别是CIFA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,通过双方融合创新,被大量运用到中联重科泵车产品上。尤其是在中联重科成立20周年时研发下线了臂架长度为101米的泵车,创下全球最长臂架泵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,至今仍未被打破。“仅这一技术就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产品竞争力,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”詹纯新说。
2008年10月,全球金融危机之下,政府出台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。2009年,房地产、基建一片繁荣,中联重科也加速发展,到2012年冲到高峰,全年营收480.71亿,净利润75.29亿。
从1992年到2012年20年,中联重科年复合增长超50%。
五年调整期直面困难紧抓技术提升产品力
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。2013年,工程机械市场开始回落,中联重科经历了整整5年的低谷,调整的过程颇为痛苦。
工程机械行业的惯例是信用销售模式,在高歌猛进的那几年里,当时行业普遍时只需付10-15%的首付款,就可把产品拿走,之后分期付款。这导致有些法制观念淡薄、投机意识强的人员,将产品出售给那些没有经营能力和后续偿付能力的人群,这一普遍做法,也为全行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。
詹纯新表示,中联重科作为一家整体上市公司,所有的问题都将被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投资者和公众眼里。因此,企业业绩一旦滑到坑里面,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爬出来。
从2013年开始,中联重科的工作重心转向处理历史问题上,“我们开始逐一的清理应收账款,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艰巨的工作,公司的高管都被派驻到一线大区,在各自分管的片区处理之前的历史问题。”詹纯新说。
每周日,詹纯新都在总部会议室组织会议,从下午3点一直到晚上9点,主要由各片区负责人报告一周的情况。一年开了50次会,虽然有很多不好的消息,詹纯新仍坚持直面困难。
“我们被打到地板上了,但我们一定要站起来”,詹纯新说。2013年到2017年是行业低谷,但也是中联重科以退为进,提升内功的机遇期。
詹纯新从研发机制着手,重点推动科研人员激励体系,詹纯新的目标是,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激励体系,帮助科研人员安下心来做研究,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或大拿。
詹纯新提出“果树理论”,即研发人员的薪酬,按研发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取的毛利分成,产品的毛利越多,科研人员分得越多。相当于果树种得越多,果子结得越多,科研人员收益也越多。
随后,詹新纯进一步全面完善公司的分配体系,把一线工人以及管理人员的激励也囊括进来,激发全员积极性与创造力。
另一方面,詹纯新着手对产品结构进行大调整。2014年开始推进中联重科产品4.0工程,要求所有产品要型谱化、模块化、智能化。2014年以来,中联重科已经向市场推出300款智能化的4.0产品,目前,中联重科智能化新产品对市场销售的贡献超过90%。
“技术是根,产品是本。做企业必须抓住这个根本,只有靠技术、靠产品,才可能重新做起来。”詹纯新如是说亦如是做。
完成商业模式升级布局多元化业务
詹纯新每年都会在公司年会上致词,每年都会亲自拟定一个主题。而在调整的五年里,说的最多的是“攀登、攀登、再攀登”,希望尽可能激励大家,提振信心。
攀登五年,修炼五年。中联重科在这五年推进端对端的数字化转型,完成了一次重大的商业转型。在工程机械领域,最早实现了商业模式变革。“一旦公司跟客户端对端,产品跟客户端对端,我们的管理就更加精准。”詹纯新表示。 具体来说,公司通过端对端平台可以直接掌控一线销售数据,清晰了解到前方的商机跟进、合同签订等具体业务情况。销售团队也可以清晰了解自己的收益和绩效。通过端对端模式,销售激励机制更加完善,业务信息科学、清晰。
2017年,詹纯新拟定的年会主题词是“未来已来”,他知道,经过五年调整,公司即将全新启航。
2018年9月,基于2014年以来的信息化探索和大数据积累,中联重科成立中科云谷,它正是一家“具有工业Know-How的工业互联网平台”。中科云谷聚焦工程机械、智能农机、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,融合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,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与智能制造转型发展,助力企业重构与创新商业模式。
2019年1月,中联智慧产业城项目正式启动,布局建设混凝土机械、工程起重机械、高空作业机械、挖掘机械等园区,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、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。2020年12月底,首台中大挖产品在中联智慧产业城挖掘机械园区下线,进入“边建设边生产”阶段,中联智慧产业城正一步步由蓝图变为现实。
2020年中联重科创下历史纪录,实现营收651.09亿,净利润73.55亿,超越2012年的高峰。在詹纯新看来,相比2012年,2020年的经营成果很扎实,是真正高质量的发展。
展望未来,詹纯新的规划是,主业工程机械要做到上千亿,并且要提高质量、降低成本,更优质地服务客户,更扎实地回报股东。
与此同时,中联重科开始延伸产业链,布局主业相关的多元化业务。在农业机械领域,中联重科已经深度布局,自主研发下线了大马力拖拉机、人工智能农机等高端农机产品。在詹纯新看来,国家正在积极鼓励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,一旦大面积实施,大型农业机械将大有用武之地,未来智能农机+智慧农业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中联重科的第三大业务板块为中联新材。2014年,中联重科收购了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德国企业m-tec,m-tec是全球干混砂浆的第一品牌,并拥有多种干混砂浆的配方。2020年,中联重科决定以干混砂浆设备技术为基础和原点,充分利用m-tec在干混设备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,强势进军干混砂浆材料领域。“现在特种砂浆材料的市场需求是1亿吨,十四五期间将达到8亿吨,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。”詹纯新说。
2020年中联重科年会,詹纯新拟定的主题词是“千帆奋竞”,这反映了他对中联重科的战略和雄心,他希望中联重科旗下不再只是工程机械一艘战舰,而是要打造一个联合舰队,千帆竞发,百舸争流。
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
企业家精神
有人说,詹纯新是用生命在做企业,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入了中联重科,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。
建机院门前的林荫绿道见证了中联重科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,而在国人心中看到的是从中国装备制造业,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,再到中国创造的缩影,而在这背后支撑着的是詹纯新身上所体现的企业家精神,专注、创新、坚韧、执着,令人肃然起敬。
用詹纯新自己的话来说,企业家精神是在实践中慢慢形成的,第一源于自己的热爱,第二是执着,第三是坚毅,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,必须要扛过去。“做企业就像滚石上山,把一块石头推到山坡上,只要一松手,石头就会掉下来,因此,要以不松劲的精神去干事创业、完成使命。”
对话:用极致思维做产品
用互联网思维做企业
中国基金报记者:你怎么看工程机械行业的周期性?
詹纯新:我认为工程机械不算是周期性行业,从历史看,工程机械行业一直处在震荡向上的过程中,未来,在国家经济稳步向上的大背景下,工程机械仍将震荡向上。展望未来,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一定的速度向上发展,再结合十四五规划提到的“两新一重”,即新型城镇化建设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,工程机械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。
应该用宏观形势来看行业,不能用企业来看行业,企业会有各自的情况,会有起伏波动。中联重科的目标是,通过稳健经营,尽量熨平周期波动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中联重科如何熨平周期。
詹纯新:一是要高质量发展,做出一流产品。二是要稳健发展,不透支,不冒进,居安思危。三是要适度多元化,我们一方面要把承载主业的智慧产业城做到世界先进水平,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农业机械智慧农业、干混砂浆等新业务的发展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请具体介绍中联智慧产业城。
詹纯新:中联智慧产业城是全球规模最大、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。2020年12月31日,中联智慧产业城首开区第一台挖掘机下线。这里拥有行业内智能化程度最高、柔性最高、装配精准度最高的智能工厂和无人化“黑灯产线”,6分钟可以下线一台由成千上万零件组装而成的挖掘机;在中大挖装配车间,有100多台物流配送机器人,小到一颗螺丝钉,大到一个几吨重的动臂抖杆,都可以及时、准确、全自动化地配送。
中联重科将以中联智慧产业城建设为契机,同步打造18个以上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,加速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深刻变革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请介绍中联重科农业机械项目的进展。
詹纯新:我们去年农业机械收入占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7%,今年比重会有提升。农业机械是工程机械的延伸,未来比工程机械的体量要大得多。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,全世界农业都是最后工业化的,只有整个社会工业化以后,才有足够大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反哺农业,让农业进入工业化。等到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大面积实施后,大型农业机械将大有用武之地。
我们在安徽芜湖的智慧农业基地,从种到收,全程都是机械化操作、数字化种植。去年已在安徽芜湖等地布局超3000亩全数字化管理的农田,今年将扩大至4万亩。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做到2000万亩。
中联重科要从工程机械延伸到农业机械,延伸到智慧农业,2018年,我们与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展开战略合作,双方共同研发并打造面向农业的全方位AI产品与解决方案。从长远看,包括土壤的数据、病虫害数据、庄家成长周期的监控、农业机械数据、仓库仓储的数据,都可以保存在我们的农业互联网平台上,随时随地可以查到一个地区的土壤情况以及全部的土地墒情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为什么把干混砂浆项目设为公司第三大业务板块?
詹纯新:我们2014年收购了在德国有三十多年历史的m-tec,是全球最好的干混砂浆设备生产企业。我们一开始只是给国内的砂浆企业卖设备,后来我们发现m-tec不只是做设备,还拥有很多砂浆的配方,从2020年起,我们决定不仅仅要卖设备,还要自己做砂浆。m-tec的技术水平在全球领先,很多配方只有用他们的设备才能做出来,我们决定用m-tec的配方,结合国内的材料重新设计,就可把中国的干混砂浆提高到全球领先水平。为此,我们和德方企业一起研究,准备发展干混砂浆板块。
干混砂浆是新型建筑材料,现在市场需求量是1亿吨,十四五期间将要达到8亿吨,未来比工程机械的体量大。据环球时报报道,德国人在疫情期间,通过绿色建筑拉动德国经济,通过干混砂浆把住宅外墙改造成为具有隔热保温的效果,实现冬暖夏凉。这种隔热保温的砂浆材料,在德国当作绿色公益来推广,也符合我们国家目前提出的碳达峰、碳中和的发展趋势,可以想见,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工程机械行业分化明显,未来是否会继续向龙头企业集中?
詹纯新:未来,行业进一步向龙头企业集中。中国的工程规模越来越大,工程的难度越来越高,对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那么对于企业的综合实力,尤其是研发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这种发展趋势,决定了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在行业未来发展中会获得更多优势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国内工程机械与国际顶级企业卡特彼勒、小松相比,有多大差距?
詹纯新:我们要很清醒的认识到,跟国际顶级企业还有相当的差距,我们在技术水平上已处于“并跑”阶段,主要差距在渠道上、品牌上。企业需要在品牌和渠道上积累很长的时间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在发展工业互联网方面有哪些策略?
詹纯新: 工业互联要在“专注、专业、专家”方面强化工业思维,基于工业制造的全流程、全产业链去运用互联技术,从底层往上,从产业端做起,从产品做起,从车间做起,以新技术叠加工业思维,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你是优秀的工程师,这对你做企业是否有帮助?
詹纯新:我年轻时热爱做工程师,我手画的图纸,会被单位拿出来做样板。我做过十几个项目的总设计,对技术有全面的了解。做工业企业,懂技术会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企业。而在收购企业方面,更能把握最关键、最核心的企业价值。譬如,收购德国m-tec、威尔伯特、拉贝等企业,这些企业的先进技术、渠道都有力促进了公司的发展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请分享你的企业经营心得?
詹纯新:第一,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做企业;第二,要以地球村的思维做海外市场;第三是要用极致思维做产品,要做到四个极致:技术、质量、成本、服务做到极致。为此,要做到“四精四要”,“四精”就是精明、精细、精益、精准。“四要”则是要质量、要利润、要规模、要可持续。
飞往泰兰德,提前过夏天在泼水节之际,我又去了快乐老家泰兰德!在曼谷住的第一家酒店就是我钟爱的品牌--康莱德酒店。因为我住过的第一家奢华酒店是东京康莱德酒店,住过的第【详细】
泰国5大特色美食,还没尝过就白来泰国了泰国必吃!如果您要去泰国,这些小吃您必吃!值得拥有。NO.1 泰国的“国汤”,冬阴功汤几乎每家餐厅都会供应,而且各有特色,冬阴功汤从泰语翻译而来【详细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