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

哈佛歧视亚裔风波,不过是历史的重蹈覆辙

发布时间:2018/6/26 15:19:15

  近日有媒体报道,非营利组织“大学生公平录取”(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,以下简称SFFA)起诉了哈佛大学,称其歧视亚裔美籍申请者,招生时更倾向于白人、黑人以及西班牙裔学生,而这些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如亚裔学生。在波士顿的法院动议中,SFFA称,证据显示,“哈佛大学搞种族平衡,更看重的是种族,而不是学生优势的事实,并且他们也没有兴趣寻找种族中立的替代方案。“一名亚裔学生有25%的录取机率,但如果他是白人,录取机率就会是35%,如果他是西班牙裔,他的录取机率就会变成75%,但如果他是非裔,他就有95%的可能性被录取。”这种问题也被称作逆向种族歧视。

  随后哈佛大学又被爆出在录取过程中更偏爱校友子女,《洛杉矶时报》称:2010年至2015年,哈佛“传承生”录取比例高达34%,而“非传”录取率仅为6%。换句话说,只要父母中有一人毕业于哈佛,子女的胜算比其他人就高5倍多;如果父母为双校友,子女申请优势更为突出。

  作为美国顶尖学府,哈佛的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媒体和社会关注。要讨论哈佛大学对亚裔的歧视,就要回溯一下哈佛大学历史上的“污点”:在本科招生政策上对犹太人的歧视。根据数据,1900 年哈佛新生里犹太人占7%,1915 年占15%,到1925 年高达27.6%,即每4 个哈佛新生里就有1 个犹太人。时任校长洛厄尔对此深表担心,他在写给校内一位哲学教授的信中提到,犹太新生比例如此之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在校体验,从而“毁掉这所大学”。洛厄尔开始着手把犹太新生比例限制在15% 以内。《被选中的:哈佛、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秘史》一书解密了这段历史。从1926 年开始,哈佛本科招生开始改革,从客观的考试分数向更为主观的标准倾斜,背后隐含的目标就是避免录取太多就读于公立学校、只会勤学苦读的犹太学生。这种倾向体现在申请材料里,如考生需附上一张大头照,增加面试在录取决定里的权重,给校友的子女加分等具体举措。针对犹太人的录取歧视让校长洛厄尔本人受到质疑,还让哈佛大学的招生政策被人诟病,直至近期亚裔学生抗议入学歧视时,又翻出了这段“黑历史”,现在,亚裔则被称为“新犹太人”。

  哈佛对于校友二代、精英阶层的青睐,意味着更多工薪阶层家庭的普通学生被拒之门外。不久前哈佛深红报发布的新生调查希望用数据说明,哈佛大学在少数族裔、贫困生和第一代大学生方面做出的努力。可是中上层阶级依然占了新生的大多数。即便少数族裔与来自社会经济背景(Socio-Economic Status,以下简称SES)属于弱势家庭的学生数量呈现上升态势,可是要让他们过五关斩六将,杀出的那条“ 血路”依然是崎岖的。大学入学之初时,低SES“出身”的学生一般比来自较为富裕家庭的学生学术准备要差,而且这道沟壑通常会随其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不断扩大。当他们面临学业挑战时,能够用于解决问题的经济后盾及其他资源也相对不足。低SES“出身”的学生也常为家庭相关的压力和经济负担所苦,迫使他们不得不为收入而长时间工作,或者把时间贡献在解决家庭困难与问题上,从而耗费掉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。“SES 弱势家庭”常常连同“少数族裔”一起,构成某些学生的背景;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前、过程中,即便是进入大学后,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。

THE END

推荐阅读

四川丰裕公司:签订单、强品牌 助力遂宁大英建设“天府粮仓”近日,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大英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域玉峰镇,农户们抢抓粮食作物播栽的最佳时令,检修机械、旋地、开沟起箱、起棚育苗……一派忙碌【详细】

助攻春种农忙 得力助手顺达小卡勤奋穿梭乡间田野早春沃野焕生机,春耕备耕农事忙。新的耕耘季节已经开始,各地抢抓农时,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早春忙碌的景象,勾勒出一幅幅热闹的春耕画卷。江铃顺达小卡【详细】